2022年度写作:使“寸劲” 得“寸进”(精选文档)

时间:2022-05-29 16: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写作:使“寸劲” 得“寸进”(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写作:使“寸劲” 得“寸进”(精选文档)

近来,不少读者朋友加我微信,探讨写作感受。有朋友感慨说:“自己写了一两年后,仿佛遇到了天花板,水平提升太慢了,心里着急。”问我有没有快速提升的方法?我说:“每个人都会遇到能力的天花板,写公文也不例外,很正常,千万不能心急,得慢慢来。”不可否认,钻研方法、追求上进是件好事,我鼓励这样做,但不能急躁。

我在一线干文字工作近20年,从街道到区里,从市级机关到省级机关,从一个普通办事员成长为处级干部,经手的综合文稿数以千计,成长就在一点一滴、一词一句之中。我感觉,写多少,就收获多少,走一步就一个脚印,不可能有两个。急于求成是文字工作的大忌,因为这是场“马拉松”长跑,急不得,也急不来。急了,一定会出问题。就像武侠电影里,但凡练功者心态不对,就会急火攻心,“走火入魔”。学公文的道路,路途远、时间长、考验多,想短时间内成为高手,很难。刚会走路就想跑,是会摔跤的,会在一次次摔倒中消磨热情和意志。

公文写作有长期性、曲折性,务必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久久为功、绵绵发力,使“寸劲”,求“寸进”。

什么是“寸劲”?

看过武侠电影的人应该有直观的印象。通常是搏斗一方近距离(甚至“零”距离)瞬间发力,形成短促、快速、爆发力强的攻击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电影里有这样的镜头:练武者站在一排排的水缸面前,先握拳靠近水缸,凝神静气,指尖忽然进击,水缸应声而破。最有代表性的是,电影《叶问》里,咏春高手叶问在贴身搏斗中,随粘随打,于方寸之间蓄积强大攻击力,击倒对方。还有部电影叫《KillBill》,里面有个桥段,女主人公TheBride被人活埋,躺在十分局促的空间里,手臂仅有数公分的活动空间,然而她硬是一拳拳将木板击穿,逃出生天。使用的功夫,正是白眉道人传授的寸劲。

寸劲,是一种发力方式。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发力方式除寸劲外,还有整劲、崩劲、合劲、螺旋劲、沉劲等。寸劲,顾名思义,于方寸之间用劲发力,与整劲、合劲明显不同,动作幅度没有整劲、合劲大,近距离运气、集于一点、瞬间爆发,形成攻击力。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杀伤力巨大。主要特点是:

1.贴身缠斗,动作幅度小。没有大开大合、大起大落,而是在有限空间(分寸)里发力。就像写公文,舞台就一张A4纸大,没有身体上的驰骋天下、纵横千里,只有思想上的“心鹜八极,神游万仞”,只能“混迹”于字里行间,“纠结”于“鸡毛蒜皮”中,在局促的空间演绎“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2.瞬间发力,以速度取胜。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贴身缠斗中,因没有足够的空间蓄势,故而追求瞬间爆发,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出来,从速度的提升上获得补偿,达到整劲、合劲同样乃至更好的攻击效果。这跟公文写作很相似,有的稿子头天晚上接到通知,第二天早上就交稿,纯粹是“火着枪响”的事,写作者根本没时间慢慢研究。怎么办?只能使用“寸劲”,以快取胜,虽然施展空间、时间有限,但出招速度一定要块,快速拿出初稿,为后期修改赢得时间。

3.汇聚力量攻其一点。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力量集中到一个点上最具有杀伤力。寸劲的另一个特点是力量集中不分散,将力道集中于一点(比如指尖),然后向一个点反复攻击,形成力量的叠加。这跟我们学写作一样,攻击点要集中,火力也要集中。不能贪多,只能在某个时段内盯住某个文种,或文稿的结构、语言、逻辑、修辞、修改等技术要点,一城一城地攻,一仗一仗地打。如果三心二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什么都得不到,写作能力就很难精进。只有把所有火力对准一个点不停攻击,才能形成强大的攻击力,斯开“口子”来。

4.集中意念、锲而不舍。寸劲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蓄积快而狠的力道,关键在意念。首先,攻击者先集中精力、凝神静气,将内气集于一点,这叫运气。这个过程非靠意念难以完成。接着,将所聚之力瞬间释放,一次攻击不奏效,再来一次、两次、三次……锲而不舍向一个点反复发力。这考验的是意志。假如一次攻击不成就灰心丧气,只会半途而废、功败垂成。学习公文写作,必然在不同时期遇到能力的天花板,怎么击碎这块天花板?方法就是:善于用学习来“运气”,蓄积力量,使“寸劲”,反复冲击天花板。每写一个稿子、每搞懂一个问题,就进一小步,量够了,楼板必然被“冲破”。

寸进,是一种成长心态。

学习公文写作,道理与武术搏斗相通。一旦选择了写作,相当于选定了一个对手,一旦“交上手”,就可能是场贴身缠斗,不许有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你出一拳,我踢一腿、见招拆招。这个反复搏斗中,必须使“寸劲”,一招一招地化解、一点一点地发力、一点一点地进步。

首先,文章得一篇一篇地写。不懂写作的人会以为:公文写作能力就是“一”种能力,就像电影里的神功,谁要是有幸“学会了”,就“一会百会”。其实不然,写作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能力,涉及知识的积累、方法的运用、思维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等。仅拿方法来说,都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复杂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法定公文”有15种,各有各的体例、各有各的章法。学会了写通知,不见得会写报告,学会了写会议纪要,不见得会写意见。除此之外,实际工作中还有大量的讲话稿、理论文章、经验材料、工作总结、事迹材料等综合文稿,写法差异很大,门道更多,很难一概而论。必须一个一个地练,练一个才能会一个,各是各的,不能混淆。好比你练会了太极拳,不代表你懂八卦掌,你会使刀,不见得会弄枪,因为各有各的套路,各有各的心法。

其次,骨头得一根一根地啃。写作是个系统工程。这得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从动态角度看,写作能力可分为:素材积累、立意构思、提纲草拟、组织写作、修改校对、反馈完善等。涵盖了文稿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并非“写”这么简单,是套“组合拳”。其次,从静态角度看,一篇文章分为:主题、结构、材料、语言、表述等不同要素,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还有“逻辑”问题,是多学科、多领域、多环节的综合集成。每个环节、每个要素都是一篇大“文章”,想笼统地通过学习某种方法就获得整体跃升,是绝对不可能的。理性的方法是:把问题分门别类,一个一个地学,写作中,见招拆招,一刀一枪地拼、一词一句地练,一点点用力、一步步提升,不厌其烦、不急不躁。

最后,经验得一点一滴地堆。学校的学习可以很系统,也可以很有计划性、针对性,但实际工作则是“见子打子”,工作需要写什么、写多少?就怎么写、怎么练,经验的积累是“被动式”“偶然性”的。因为不同单位或部门有不同的写作侧重点,有的侧重于写格式化的“法定公文”,讲话稿、理论文章则很少涉足,有的侧重于写变化性大的综合文稿,会议纪要、通报又很少涉及。我想,如果没有写领导讲话稿的需要,恐怕没人会给自己预设一个讲话稿来写吧!除非,实在闲着没事了。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就是抓住每次锻炼的机会,写好每篇该写的稿子,确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承担写作任务,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学一点算一点,进一寸算一寸。

如何使“寸劲”求“寸进”?我的建议是把握三个“寸”:

一是“寸心不懈”。这宣示了一种精神。寸劲考验的是短距离、瞬间的爆发力,所以必须时刻集中精力,不能有丝毫松懈。前面说过,公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个漫长过程,必然会遇到很多天花板,会遇到极难翻越的高山,你会因此感觉道路漫长、提升无望、前途渺茫,你会焦虑、彷徨,甚至打“退堂鼓”。这都很正常,是每个文字工作者成长路上都会经历的考验,需要永远保持信心、热情,坚持不懈,坚韧地往前走。就像汪国真在《热爱生命》里写的:“我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二是“寸土不让”。这宣示了一种态度。寸劲本来就是近距离贴身搏斗,腾挪空间本就不大,胜败在分寸之间。文字工作本就是“精细活”,“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奥妙尽在细节处。千万不要抱怨没有系统学习,在一线写作的人,有几个是系统学会了才去写的?都是在千万次的写作中学会的。我们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细节上学功夫,以精益求精、不苟且的精神对待每篇文稿,对待一词一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每个细节都有学问,关键看愿不愿意学了。如果以大而化之的态度对待文字,文字同样会以这样的态度回报你。那么,你将永远无法获得能力的跃升。

三是“得寸进尺”。这宣示了一种方法。这里强调寸劲与寸进,不是说不能有大的学习动作,也不是说不能有大幅度的提升。我主张使“寸劲”,更多是宣扬一种心态。笔者还是认为,当寸劲使到一定程度时,写作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某些场景下,也可使出“尺劲”来,系统性学习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得寸而进尺,是量变到质变的一种形式,也是“学然后知不足”的内在要求。

胡适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细细品来发现:胡适先生就是在倡导使“寸劲”,求“寸进”啊!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这是学习公文的基本规律。既认识到探求“无穷真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还要鼓足勇气,一点一滴积累、一寸一寸精进,常使“寸劲”,不辞“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