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8篇

时间:2022-05-04 13:20:01 来源:网友投稿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8篇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篇1

“强国之箭”筑梦太空 “星辰大海”征途漫漫

椰风拂碧海,神箭冲九霄。5月5日,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起跑、加速跑,再到冲刺跑,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以万钧之力拔地而起,直指苍穹。“胖五”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经历近十年的研制历程,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无疑让中国航天有了更加宽广的表现舞台,也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这“成功”源于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坚强政治保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几代航天人团结拼搏、众志成城,在航天载人工程战线上接续奋斗、奉献有为,不断立下新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重重挑战,航天战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克服困难再次创造纪录。实践证明,只有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航天事业是党的事业、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取得一项又一项重要科技成果,并为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功”都源自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是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是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主心骨,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造辉煌的力量源泉。

这“成功”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优势。

道路,关乎着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正是新时期建设航天强国、世界科技强国的独特优势。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国航天战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自力更生。这是一条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道路,让航天事业前进有方向、有突破。这是一条航天人不断创造历史的实践道路,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前赴后继投身航天事业,用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推动科学发展的磅礴力量。这是一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道路,在环境严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创历史丰碑,激励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新局面。

这“成功”源于中国航天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迅速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巨大成就,这离不开中国航天队伍的优良传统和航天精神的强大支撑,老一辈航天人把青春年华书写在浩瀚无限的太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鞠躬尽瘁,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航天事业的伟大进程中,“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以航天人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让中国航天人步履矫健而铿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正是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攻无不克、探索创新、忘我牺牲的真实写照,他们知难而进,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他们满腔热血,道道难关面前绝不退缩。中国航天的光荣传统和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和“魂”,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建设航天强国之路征途漫漫,攀登科技高峰永无止境,向中国航天致敬,实现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人为之不懈奋斗!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篇2

以海洋强国梦为中国梦赋能加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专题的《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一文,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8日至2019年10月15日期间有关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论述的节录。从开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海洋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的海洋大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不仅要开发好、发展好辽阔宽广的“蓝色国土”,把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要涵养认识海洋、珍视海洋、经略海洋的时代风尚,以海洋强国梦为伟大复兴中国梦赋能加力。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从历史昭示中传承海洋强国梦。透过历史的长镜头,不难发现,500多年前开启的大航海时代,是推动全球化的真正力量,自此,海洋成为全球性大国竞争的战略要地。葡萄牙通过控制地中海与大西洋的交通要道,曾建立起横跨140个经度的庞大帝国;西班牙“无敌舰队”纵横四海,曾占有世界金银总产量83%,进而控制国际金融市场;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后,曾占世界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而中华民族百年历史屈辱,都来自海上,甲午海战更是直接瓦解了东亚宗藩朝贡体系。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海兴则国强民富,海殇则国弱民穷。只有主动迎接新的海洋思潮觉醒,营造有利于增强全民海洋意识的环境氛围,才能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藩篱,筑牢海洋意识、海洋文明等软实力基座,为海洋事业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发展产业、保护生态,在依海用海中追逐海洋强国梦。我国海洋能源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利用空间巨大,2019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5724亿元,比上年增长7.5%,海洋经济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处在新起点,面临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更多功课要做。一方面,要牢牢把握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以建设一港带动一地辐射一线,全面提升海洋科技能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畅通海洋产业链、创新链、协同链,构建层次鲜明、错位发展、统筹融合陆海资源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严格执行休渔制度,明确海洋生态红线底线,规范沿海景点、市场、商铺经营秩序,大力整治违法围填海等破坏海洋环境行为,为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劈波斩浪、铸剑深蓝,在卫海制海中守护海洋强国梦。“不能制海、必为海制。”面对复杂而深刻变化的海上安全形势和权益斗争,巩固海防、维护海权,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为建设海洋强国保驾护航。近年来,国产航母、万吨大驱接连入伍,歼-15舰载机批量交付,新型核潜艇、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补给舰、导弹、鱼雷等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列装服役,新型作战力量不断增强,整体布局进一步优化。同时,突出实战实训、联战联训、轮战轮训,常态化开展出岛链训练演练,圆满完成了亚丁湾护航、利比亚撤侨、也门撤侨、环球航行访问等一系列重大任务。人民海军正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金色名片”,成为中华儿女向海图强的“坚强柱石”。

搏浪方知沧海阔,攀峰又见碧山雄。海洋关系民族生存发展,关乎国家兴衰安危。建设海洋强国,是历史重任,也是时代课题。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号”巨轮正扬帆远航,让我们常怀一颗“海洋之心”,携手并肩、同心同行,向着大洋更深处进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篇3

以创新力量书写中华民族“强国篇”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七章《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发展瓶颈。”

今年9月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全球131个经济体中,我国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十四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位,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毋庸置疑,创新是支撑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强大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中国一直都是勇于创新的探索者、开拓者和突破者,始终将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破旧立新、脚步不停,以赶超的实力、奋进的姿态和崛起的速度,成为世界创新版图中的一块,在开拓进取、反复实践和善谋长远中走出了一条强国之路,以创新力量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强国时代。

开拓进取是创新的“点火器”,点亮“中国智慧”。时代大势浩荡奔流,一个国家想要实现更大发展,既要有顺应时势的大转变,更要有盘山绕石的智慧,守旧为拦路丘壑,创新为通行坦途。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敢于开路的精神必不可少,它是创新的“点火器”,中国正是在不断开拓进取中让创新活力迸发、精彩涌流。善于从危中育机,激荡更强动力是“中国智慧”,这种智慧在疫情防控期间可见一斑,云招聘、云毕业、云办公、云购物、云出行等新业态涌动着澎湃活力,于逆流中飞扬,在逆势中腾空。“云动力”是经受住考验、蕴藏着潜力、看得到前景的韧性力,中国顺势而为,加速壮大新动能、新业态,打造优势和潜力“长板”,打通了经济循环的“血淤气滞”,在新领域的开辟和发展中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不断刷新的创新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

反复实践是创新的“加速器”,点燃“中国速度”。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国创新发展“从0到1”的每一步都是在不懈努力中完成的,创造力不会凭空产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国与时间赛跑,向未来进军。从学习借鉴到自我突破,从小步跟跑到大步跨越,从点滴进步到重大成就,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势离不开不舍寸功的反复实践。如今,中国的创新力量厚积薄发、不容小觑,激荡着十足的发展活力。无论是深海探测还是载人航天,无论是疫苗研发还是人工智能,又或是在交通运输上的持续突破都是有力的佐证。创新既是飞天的“翅膀”,也是入海的“蛟龙”,既是数字的“大脑”,也是奔驰的“骏马”,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生活巨变。我国的创新之“轮”驱动着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点燃了“中国速度”。

善谋长远是创新的“助燃器”,点绘“中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如何抓、怎么谋,这是中国的态度也是中国的思路,中国用创新之笔“画好窗子”,让奋进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创新释放出的巨大红利造福人民群众。创新之路,赓续过往、连接未来,更应看到的是中国的创新发展道路,要让创新在中华民族的广阔大地上开出更为绚丽的花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善谋长远之道,高度重视科技人才成长,不断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每个“点”的突破,描绘的都是中国创新发展的美好未来。中国,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浪潮中,是能“稳舵”“远航”“冲浪”的非凡战艇,“稳”得住致远船舵、“冲”跃出崭新方位、“航”载着美好未来,风险挑战浑不怕,中国有创新底气亦有创新朝气,必将走出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篇4

@少年们 请继续怀揣“科技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一封充满暖意的回信送到了25位科技工作者的手中。5月30日是我国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长大了我想当科学家”,这是不少人儿时的梦想,如今祖国的花朵已长大,梦想虽未如愿,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甘于奉献的精神却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影响着我们。今天,少年们,请继续怀揣“科技梦”。

筑牢思想根基,“科技梦”需有“劳筋骨、饿体肤”的决心。擦亮“奋斗”底色,永葆“奉献”情怀,鲁迅先生曾谈到“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科学的研究从“进食”到“消化”再到“产出”是个漫长的过程,需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愿,更要为国为民“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抱负。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不断刷新亩产纪录阐释了“让大家吃饱又吃好”的毕生追求。嫦娥工程总指挥叶培建克服一个又一个挑战和困难,实现了国人“苍穹逐梦”的期待。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这是国士无双的共同标签,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我们都不是旁观者,要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定“四个自信”,筑牢思想的根基,不畏险阻,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当科学金字塔的垫土者。

夯实学习地基,“科技梦”需有“好读书、求甚解”的诚心。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全国两会刚结束,总书记在给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中又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更离不开庞大的知识储备,所以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下一番心无旁骛的功夫,在“读”“学”“做”中坚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治学之道。在孜孜不倦中锤炼能力,以“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为座右铭,汲取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精益求精的精神能量。科技是撬动地球的杠杆,要秉持着强烈的创新热情和信心,在实践中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拓宽进取路基,“科技梦”需有“重执着,贵坚持”的恒心。“胜利往往产生于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有志者应脚踏实地、着眼于小、努力进取。高水平的研究结果离不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良好的科学作风及持之以恒的精神。“苦心人,天不负”,FAST工程奠基人南仁东带领团队20多年呕心沥血做研究,让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成为看得最远的国家。这些“科技革命”上的开拓者,用生命讲述了科技人的勇敢和坚持。打破了我国科技重要领域一度被“卡脖子”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勇攀登科技高峰的路上,大家都是战士,“号角”吹响时,冲锋是对青春最好的献礼。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少年们,“科技为民,奋斗有我”在这你我责无旁贷的战场上,请继续怀揣“科技梦”,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篇5

学“治国理政”良方 悟海洋强国之道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专题的《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石油等战略资源进出口的主要通道,海洋经济也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有力引擎,建设海洋强国既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是时代所趋、民心所向。

打造世界一流海港,畅通“海上丝绸之路”。海港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是外贸进出口物品的集散地,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到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离不开一流海港的建设,要坚持以一流的视野科学规划港口布局、一流的标准完善港口基础设施、一流的管理提高港口运营效率、一流的服务赢得更多商业机遇,打造一批配套设施齐全、货物吞吐量大、管理水平先进的世界一流海港,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完善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我国拥有世界第四长的海岸线,拥有十分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要树立正确的开发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的原则,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产业包括海洋矿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等,要利用好不同产业间的内在联系,扩宽产业发展渠道,实现多种产业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以海洋科技为支撑,发掘新兴海洋产业,同时要健全政策激励机制,使海洋产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各海洋产业均衡发展,更有力地激发海洋经济活力,维护海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留下一片碧海蓝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洋经济开发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前提,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树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要继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坚持污染防治的决心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尺度不能松;要压实压细环境执法部门的主体责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坚决依法惩处违法排放、超标开采和过度捕捞等污染海洋环境和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早日把我国从“海洋大国”建设成“海洋强国”。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篇6

铸就强国强军“星”坐标

11月25日,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军事训练是部队经常性中心工作,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是最直接的军事斗争准备,对于确保部队能打仗、打胜仗,对于提高部队全面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蓝图绘就,使命催征,正因为如此,更要在“热血铸军魂”中矢志奋进,铸就“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的“星”坐标,倾情书写“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奇迹。

回应时代召唤,铸就“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之“星”。忠于事业就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就要争创一流,时代召唤奋进者,机遇也总是眷顾奋进者。我军军事训练在紧贴实战、服务实战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靠的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热爱和满腔热忱,靠的是将“爱国心、强国志”转化为“为民行、报国行”的持之以恒和强大韧劲,靠的是一分一秒不停滞、一丝一毫不懈怠的坚决执着和务实笃行。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高昂对党绝对忠诚的“精神脊梁”,共塑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军人面孔”,全面培养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价值取向,让“一流定位、一流业绩”的“根本源”强起来。要坚持高定位、高标准、高要求,在知行合一、表里如一中自觉对标对表先进,提高抢抓机遇、创造机遇干事本领,在对“报效祖国、矢志复兴”的热爱坚守中诠释担当,在对“硬骨头、硬本领、硬作风”的崇尚和学习中激扬斗志,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要在宣传好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坚守忠诚信仰,保持清醒头脑,在大战大考中“强筋壮骨”“丰盈血肉”,在公与私、荣与辱、对与错的抉择中坚持抵制“微利之诱、五色之惑”,始终做到慎权、慎独、慎微、慎初。

汇聚磅礴合力,铸就“能打仗打胜仗”的创新之“星”。艰苦奋斗是新时代的鲜明底色,勇于创新是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驱动引擎。从强国重器到演兵一线,从陆上平面到“上天入海”,从实战实训到科技强训……一分一秒中,一毫一厘间,无不积蓄着“勤于创造、勇于奋斗”的强劲动能,无不蕴藏着“以赢战圆梦,以强训起航”的制胜密码。要站稳艰苦奋斗主阵地,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敢接“烫手山芋”,能啃“最硬骨头”,无论上来历练还是下去“墩苗”,无论是实战演练还是应急处突,都能充分汲取经验教训和斗争伟力,在探索中增长才干,在突破中争先进位。要在强国强军进程中坚持革故鼎新、守正创新,把稳“战时武器”,巧借巧用“东风”,激活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动力源”,查缺补漏,实现“弯道超越”。要引领创新风气之先,引、育、用、管“高素质、专业化、精准化”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力求技术革新、科技攻坚、发明创造从“制”到“智”的大联动大跨越,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

开创强军未来,铸就“建新功立伟业”的奉献之“星”。“硬骨头连队”载誉归来,在为他们“点赞”的同时,弘扬好、转化好、拓展好丰硕军事成果,奋力开启“强国梦”的时代新篇章。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们在各条战线上“收官”不“收劲”、退伍不“褪色”的赤子情怀,矢志扎根一线,敢担当讲奉献,讲团结促和谐,永葆“不抛弃不放弃”的积极心态,营造“建新功立伟业”的清朗风气。要紧紧依靠群众,夯实人民主体地位,始终“置顶”人民利益,怀揣“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魄力决心和“甘于奉献、乐于奉献、默默奉献”的信念追求,在思想行动统一中用奉献铸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时代丰碑,获取为民利民便民的力量源泉。同时要把准历史交汇点、任务衔接处的“时度效”,高起点高要求绘就“一张蓝图”,秉持不忘历史、把握现在、开创未来的精气神,在面向群众、面向未来的“赶考路上”矢志民族复兴,于使命更光荣中奋勇搏击,于境遇更艰险处勇立潮头,用心用情用力交上令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

强国必强军,强军必兴训。铸就强国强军“星”坐标,擦亮忠诚本色,激活创新引擎,赓续奉献基因,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中将“星”坐标融入精神血脉、化为自觉行动,始终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篇7

让科技之花绽放在祖国大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强调,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科技是国之利器。科技工作者们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国家才能战胜一切困难登上创新创造高峰,才能走向发展高峰。有一支矢志报国、一心为民的科技工作者队伍,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正是有以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勇敢地“逆行”,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一线,提出疫情防控的宝贵意见正确措施,才在第一时间为全国人民撑起了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科技“保护伞”。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后,广大科技工作者们仍夜以继日坚守在攻关战线上,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科技支撑,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彻底战胜疫情的希望。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优秀科技工作者满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爱,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归国参与祖国建设发展。很多科学家甘愿隐姓埋名数十载,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扎根艰苦边远地区、扎根基层一线。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们,他们矢志不渝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终生,他们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见证者,更是创造者,他们将永远被国家、人民铭记、尊崇,他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必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一代代传承下去。

实现创新发展,要坚持向科学要方法、要答案,更要建设一支有竞争力的科技工作者队伍,在全社会形成尚贤爱才的好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就强调,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近年来,《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党中央和国家识才爱才敬才的良苦用心。奖励创新、关爱科技人才,不能只是提升对他们的物质奖励,而要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科技人才的荣誉感和获得感。要让科研人员从繁重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潜心进行科技研发,加快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宁爱本乡一捻土,勿恋他国万两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这“大变局”中把握机遇更进一步,让中华民族长久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创新创造是关键,而科技人才就是通向创新创造大门的“金钥匙”。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传承发扬“科学家精神”,不忘科技报国的使命,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于国家和人民。要在各行业各领域中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精神,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融入奋斗历程,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把科学研究做在祖国大地、做进人民心坎,让科技之花绽放在祖国每一片土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创新创造的磅礴伟力。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篇8

乘风破浪 向“蓝色”战略进发

近日,与“浪”有关的词汇颇多,不管是哔哩哔哩网站上引发社会热议的对青年一代的“后浪”称呼,还是引爆收视“燃点”的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都让人们感受到这股迎面而来的“浪”的威力如此之大,恰如海浪般席卷而来、势不可挡。

对于真实的“浪”而言,我国在这方面也颇具优势和发言权。海洋是大自然赋予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而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拥有辽阔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当前,我国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亟需“乘风破浪”,向海洋深处、向“蓝色”战略进发,这对于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价值。

让“蓝色”信念照亮“乘风破浪”之路。信念是指引人们前行、照亮远方之路的“灯塔”,是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能帮助我们驱散漫漫长夜的恐惧,不再迷茫彷徨。要开发好、利用好“蓝色”战略,我们也需要厚植蓝色信念,为推进向海洋深处进发摇旗呐喊、鼓劲加油。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也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倘若没有下定久久为功的信念与决心,鼓起“乘风破浪”的勇气,持有“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韧劲,则会对眼前的茫茫大海“望洋兴叹”“望而却步”,无法向“蓝色”战略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让海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为国所用、为民造福。

让“创新”引擎激活“乘风破浪”之舵。轮船的扬帆远航离不开船舵的明确坐标、指引方向,要做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领航者”“掌舵人”,则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进而为向“蓝色”战略持续进发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为占据海洋科研“高地”抢占先机。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唯有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以创新作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法宝,通过加强与他国之间的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海洋研发基地、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才能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海洋这一宝贵资源,切实激活“乘风破浪”之舵,对标世界一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释放创新潜能,不断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实现全面发展。

让“铁军”牢固守好“乘风破浪”之石。身处茫茫海洋之中,要时刻提防潜藏的危险,也要时刻守好“行稳致远”的压舱石,避免在大风大浪中倾覆。要向“蓝色”战略进发,则需要锻造出色的“蓝色”力量,建设一支守好“乘风破浪”之石的人民海军,守好海域国门,让祖国的海岸防线安稳可守、固若金汤。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南海海域海上阅兵时强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任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坚定不移加快海军现代化进程,善于创新、勇于超越,努力把人民海军建设成世界一流海军”,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加强前瞻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快提升海军作战能力,使其肩负起强大现代化海洋之师的历史重任,方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绘就新时代海洋强国的“路线图”,乘风破浪、无畏艰险,一心向着“蓝色”战略进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扬帆远航,顺利抵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