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广电旅游局工作总结和年工作安排(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文化广电旅游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安排
一、******对文化广电旅游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要健全文艺创作评估机制,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度统一起来。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要求。
特别是去年,******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文化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9月22日,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作出重要指示。9月28日,主持***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就做好新时代考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10月23日,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对文艺工作者提出希望。在陕西、山西、湖南、广东、江苏等地考察时,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发展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对文化广电旅游工作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二、2020年文化广电旅游业于危局中开新局,各项工作和建设取得了难得的成绩
2020年,文化广电旅游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任务,以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为重点工作,以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为既定目标,扎实做好文化旅游领域疫情防控,安全有序推进文化旅游业复工复产,长远谋划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消除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推动文化旅游业逐步走向正常发展轨道,各项工作和建设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0年,是文化广电旅游系统奋力作为的一年。
聚力迎战抗“疫”大考,团结一心,主动作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一是有序组织文化旅游系统疫情防控。疫情发生之初,在市层面成立了文化旅游防控组,制定印发15个工作指引,组织关停公共文化旅游场所,取消文化演出和展览活动,组织摸排从境外返回的旅游团组,协调设立首批定点接待酒店,全力做好涉外接待保障工作。转入常态化防控后,严密组织文化旅游系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到科学、精准、有序。二是多措并举推进文化旅游市场复苏。充分发挥文旅行业关联性强、带动力大的作用,线上线下结合大力开展文化旅游宣传,在全国率先举办“广州欢迎您”系列活动,推出50余大项1000余子项活动,市区两级团结协作,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同步发放3000万元“文旅惠民消费券”,推出100个网红打卡点、100线精品旅游线路,开展抗疫主题文艺创作,有效促进了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广州参与经济发展内循环。三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出台“广州文旅暖企12条”,发放疫后专项扶持资金1.34亿元,暂退旅行社服务质量保证金2.16亿元,协调金融机构为文化旅游企业贷款150余亿元,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央媒700余篇次、省媒1200余篇次报道了我市文旅行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情况。
2020年,是文化广电旅游业创新发展的一年。
积极适应市民群众文化旅游消费方式的改变,不断转变思路、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走开了一条后疫情时代的广州特色发展之路。一是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建设,瞄准建党100周年,有序推进******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和广州起义纪念馆、农讲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改造提升。紧跟主题教育时代步伐,推出《红讲台》栏目,开展“不忘初心、红色之旅”活动,发布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三大会址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二是有序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利用城市更新改造的机会,同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全城布局。广州美术馆、文化馆、粤剧院等“攻城拔寨”项目稳步推进。8个博物馆提升为国家级博物馆。三是努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广泛开展“云旅游”“云展览”“云演出”等活动,举办非遗网上购物节,推出不打烊数字图书服务和精品慕课堂,让市民群众“足不出户”享受文博大餐。精心组织“羊城之夏”广州市民文化季,举办各类赛事活动1000余场,受惠市民群众超过1100万人次。创新举办“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惠民演出,组织粤剧与京剧等地方戏剧同台交流,打造向世界展示岭南文化的新窗口。四是大力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的美好追求为目标,不断推动广州文艺创新发展。杂技节目《升降软钢丝》荣获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电影《点点星光》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话剧《花好月圆》获田汉戏剧奖,《海上来客》获金红棉优秀纪录片奖,《湿地的力量》等5部广播电视节目获国家广电总局奖励,粤剧《谯国夫人》入选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联合举办了“容庚捐赠展。五是创新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实施发展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年行动,建成永庆坊非遗街区,让非遗成为可看可购可体验的特色旅游商品,成为全市新的网红打卡地。举办非遗特色展览,推动两个国字号非遗中心分基地落户广州。“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成功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12条代表线路之一。4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六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力推进岭南文化中心区建设,出台《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中山六路、广雅中学、黄埔陂头岭、增城金兰寺考古取得重大发现。成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海丝学术会议,进一步打造海丝文化品牌。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创作的“虎小将”文创系列产品荣获2020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七是擦亮智慧广电名片。建设“广州电视课堂”,为全市中小学提供线上教育服务,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加强播出机构、持证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监管,确保了播出安全。实施广播电视惠民工程,组织关停地面模拟电视节目信号,有序迁移700兆数字电视频率,逐步实现市区电视节目信号高清化,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2020年,是文化广电旅游战线苦练内功的一年。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守正创新、立破并举,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谋长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一是努力打造国家级产业平台。成功创建“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示范园区”、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新举办2020年广州文交会,在全国率先举行文旅新业态成果展示会,企业签约金额达182亿元。二是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岭南之窗”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融合片区内众多的文化资源,努力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各项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成功促进九龙湖生态度假区、广州北站免税综合体等项目落地,成为疫后文旅项目第一大单,极大地鼓舞了行业重振的信心。三是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西关永庆坊、石门森林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4个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广东温泉宾馆提升为四星级酒店。组织雕塑作品乡村巡展等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乡村旅游内涵。组织精品民宿评选,推动民宿规范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3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3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个镇被评为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四是强化文化旅游品牌宣传。深化与***电视台、人民日报和省市电视台、报刊等主流媒体合作,开设广州文化旅游宣传专栏,构建立体式、全矩阵宣传网络,形成周周有新闻、月月有报道的强大宣传态势。积极参与全市性重大活动,圆满完成“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等保障任务。去年,央媒报道广州文化旅游工作2152篇,学习强国平台涉市文广旅局相关新闻报道268篇。五是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头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方案》,成功举办“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推动在广州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与深圳签订文化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六是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实现梅州太平村、黄福村86户贫困户、267人全部脱贫,黄福村在五华县扶贫工作中走在前列,太平村被广东省授予旅游扶贫重点村。广泛开展送文化、送游客、送人才、送保障活动,大力支持黔南、毕节等9个支援帮扶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七是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建立司法介入处理旅游投诉诉讼机制,妥善处置疫情引起的旅游投诉纠纷。积极发挥牵头作用,推动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旅游市场监管协作机制。开展网络文化市场整治、营业性演出市场整治等5个专项行动,办理各类案件64宗,位居全省前列。
三、守正创新,乘势而上,奋力推进新年度文化广电旅游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1年,全市文化广电旅游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精神,以及******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国和省市部署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和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旅游生活需要为目标,着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推动文化旅游事业更加繁荣、文化旅游产业更加壮大、文化旅游市场更加畅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在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勇当“排头兵”。
(一)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牢牢把握文化广电旅游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是注重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理解精神实质,把握精髓要义,努力转化为工作指导实践。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精神,高标准谋划编制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二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贯彻第一议题制度,完善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严格执行市委“两个维护”十二项制度机制,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提高党组织建设水平。强化各级基层党组织责任,特别是“一把手”的责任,带头作表率,重要任务要部署、关键环节要到位、落实情况要督查,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贯彻******在***纪委五次***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政治监督,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认真落实***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精简文件和会议,切实为基层减负。大力支持市纪委监委驻局纪检监察组工作,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公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探索完善文化领域薪酬管理制度,培育和吸引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师”“名家”、高技能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努力提升基层文化和旅游队伍素质。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强化干部队伍交流和考核监督,健全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强化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持续推进法治机关建设,广泛开展学法用法活动,推动文化广电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持续擦亮广州红色文化品牌。
充分发挥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的优势,深入挖掘革命历史文物和事件,努力讲好广州的“红色故事”。一是开展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文化专项行动。举办“红色展演月”活动,推出百年百场精品剧目展演巡演、百年百场惠民演出、百年百件美术雕塑作品主题创作展览,同步推出博物馆系统十大精品展陈,按照市委的要求抓好相关庆祝演出,围绕建党100周年等主题,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文艺作品、旅游手信,以文艺创作的特殊形式迎接党的百年诞辰。二是加强革命文化保护利用。按照国家和省相继组建革命文物司(处)的做法,积极推动组建市级革命文物管理机构,健全革命文物管理体制。以5a级景区标准,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建设,7月份之前完成******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和广州起义纪念馆、农讲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改造和展陈提升工作,打造一批红色文化地标。三是擦亮“红色之旅”名片。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红色之旅”活动,深化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提升红色旅游景区品质,打造跨区域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强红色故事讲解员培养,遴选参加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继续开展红色文化“五进”活动,推出更多接地气、有创意、有温度的红色经典。
(三)加强岭南文化传承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站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努力把岭南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一是加强考古与历史研究。围绕岭南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等课题,深入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推进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阐释,做好珠江口海防遗址考古工作。深化城市基建考古改革,健全“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最大程度保护地下文物。加强考古宣传,开展公众考古活动,推动考古成果成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让人民群众走近考古、感知考古、热爱考古。二是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岭南文化中心区建设,协同推进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点做好广州市委机关旧址、南石头监狱、南越国宫署遗址、明代西门瓮城等重要遗址修缮保护工作,推进文德楼、太古仓旧址保护规划编制。评定第九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加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发挥永庆坊非遗街区的集聚效应,开展非遗课题研究,组织非遗传承基地认定,积极争取建设省级非遗工作站。推荐申报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继续开展非遗“五进”活动(进景区、进博物馆、进校园、进商场、进社区),开发非遗旅游路线,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促进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四是推进海丝申遗工作。实施海丝申遗三年行动计划,扩大海丝申遗城市联盟,重点吸引海外城市参与。深化海丝主题研究,成立开放式海丝研究学院,建立海丝专家库,召开海丝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强海丝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
(四)全力提升文艺创作品质,努力打造广州文艺高峰。
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努力在“量多质优”上下功夫,打造一批与时代相呼应的精品力作。一是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深入挖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聚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题材,重点创排芭蕾舞剧《旗帜》、现代舞剧《龙舟》、粤剧《三家巷》、杂技《化蝶》等剧目,打造一批有时代气息、岭南风格、广州特色的文艺精品。传承和弘扬粤剧文化,继续办好“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等活动。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打磨更多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优秀剧目,冲刺国家和省级文艺重要奖项,拓展文艺高原,攀登文艺高峰。二是创新文艺生产方式。大力推动文艺合作共赢,加强跟艺术名家合作,建立一批艺术名家工作室。加强跟国家和省级剧院、剧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团合作,深化与香港、澳门、深圳等大湾区城市艺术交流。精心组织2021广州艺术季,高标准承办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体现广州文艺水平。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加快组建文化发展集团,成立筹备工作组,推进公司所有制改革,完成改制企业清产核资,完善组织架构,力争年内实现集团注册挂牌。
(五)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文化和旅游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坚持长远谋划、精准施策,立足急需,尽力而为,让市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实施《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重点推进市区两级大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建设一批适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的新型文化设施。以“品质化、景点化、网红化、亲民化”为方向,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服务标准,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整改提升,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夜间开放,建设一批融合公共阅读、文博艺术、餐饮休憩等功能,兼具功能性、审美性和公共性,富有科技感和设计感的新型基层公共文化空间。二是丰富文化惠民服务供给。广泛开展“遇见艺术”“广州读书月”“文化进万家”等群文惠民活动,大力推进“一区一品”岭南民俗节庆活动,常态化开展民歌民乐、戏剧曲艺、“村晚”、广场舞等群文创作表演,培育广州合唱、少儿舞蹈、街舞文化周和“羊城之夏”等优质群文品牌,推广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送戏下乡等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申报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整合全市各级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旅游景区、宾馆酒店等文旅服务资源,打造“一站式”广州公共文化云服务。深化区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和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继续实施“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工作重点由“建”向“管”转变,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旅游服务品质。
(六)深化文旅融合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立足广州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优势,迎接文化旅游市场全面复苏,努力建设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体系。一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平台创新发展。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配套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深化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番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园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更多优质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平台。二是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百园提质计划。推动各类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以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基础,市区联合打造100家示范性园区,培育高精尖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促进园区规模化发展,形成错位、协同、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努力打造文化创意设计产业集群。三是推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岭南之窗”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长隆“粤文化”项目、广州北站免税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广州美术馆、文化馆、粤剧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等市“攻城拔寨”项目,完成广州画院美术馆、广州话剧团小剧场装修工程。四是推进文化旅游领域数字化建设。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支持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一批数字文化骨干企业和园区。加强新业态培育,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生产模式,培育云演艺、云展览、沉浸式体验等文化新业态。推进“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上线上云,打造数字精品内容创作和传播平台。促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一批智慧景区、智慧剧院、智慧文博场馆,打造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的新引擎。五是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积极用好地方政务债券,争取更多的债券用于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文化和旅游产业振兴中的作用,推动文化和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做好15项省级行政权力事项承接工作。
(七)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全面推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对标世界一流旅游名城,将广州建设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宜游”与“宜居宜业”融合统一的高品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一是紧盯世界一流把标准立起来。实施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筹划、高起点推进,以大型旅游企业为标杆,以4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为重点,不断推进企业做强、景区提档、酒店提星、服务提质,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旅游企业、世界级的标志性景区景点、世界级的旅游活动品牌、世界级的旅游精品线路、世界级的旅游服务平台。二是深化全域旅游建设把基础打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大众旅游发展,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支持荔湾、天河、花都、南沙等区积极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国家级自驾游目的地。申报全省第二批旅游资源普查试点。推动乡村民宿健康发展,申报建设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智慧旅游示范村镇,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三是以核心景区建设推动全域旅游建设。大力培育4a、5a级旅游景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整合广州塔周边文旅资源,打造向世界展示岭南文化的新窗口。推动黄埔古港、南海神庙跨区合作发展,打造海丝主题旅游的新样板。推动白鹅潭、太古仓、聚龙村区域近代工业旅游区建设,打造“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范例。四是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体系。深化“广州欢迎您”主题活动,强化“广州过年花城看花”春节旅游品牌,打造广州本土特色的“网红”代言人,塑造广州文旅形象新ip。把文化设施纳入旅游资源,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和精品线路。持续实施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打造广式服务“口碑”。
(八)发挥技术和品牌优势,有序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充分发挥广州超高清视频产业的优势,努力抢占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先锋,实现舆论管控、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三赢”。一是加强超高清视频生产制作。加快超高清频道建设,打造超高清“精品工程”。推动超高清视频内容生产,加大纪录片、公益广告、影视剧等超高清视频内容生产力度,提升“精品超高清视频征评活动”的影响力。支持搭建超高清视频版权交易平台,联合建设中国广电超高清视频产业中心,构建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超高清视频生态圈。二是提升超高清视频示范园区品牌。支持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示范园区重点产业发展,构建超高清视频内容制作、版权交易、产业交流等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培育超高清视频内容产业基地和数字创意产业应用开发中心,加快推进大湾区(花都湖)5g高新视频数字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备的“一山一港一湖”园区发展新格局。三是牢牢把握媒体舆论导向。进一步规范安全传输播出管理制度机制,全力保障庆祝建党100周年等重要直转播任务。加强广播电视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升行业监测监管水平。严格执行广播电视三审、重播重审、重点时段重点节目主要负责同志审查等制度,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四是推进广播电视惠民工程。加快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由粗放式覆盖向精细化入户转变,由传统视听服务向多层次、多方式、多业态服务升级,构建便捷高效、功能完备的新型服务体系。加强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和户户通工程运行维护,构建上下贯通、快速高效的应急广播体系。
(九)积极适应市场发展,多措并举扩大文化旅游消费。
积极适应后疫情时代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加强文化旅游市场产品供给,引导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有序释放、稳步增长。一是提升文化旅游消费品质。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建设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挖掘婚庆、美食等资源,大力发展“婚庆+旅游”经济,畅通广州手信销售渠道,继续擦亮“购在广州”“玩在广州”“食在广州”的城市名片。二是创新文化旅游消费模式。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促进网络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互动消费等新型消费发展,打造一批文旅综合体项目,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拓展“云上旅游”“云上非遗”“云上文创”等线上消费。大力发展市内游、省内游、国内游,助力经济发展内循环。三是打造文化旅游会展平台。做大做强广州文交会,进一步提高展会规格,创新办会形式,打造大型实体展会。支持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广州国际漫画展等不断提高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打造广州文化旅游集聚消费、高端消费、规模消费平台,进一步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四是深化文化旅游对外合作交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继续办好“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与香港互办文化周,与澳门共建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推进中山史迹、近代医药、近代教育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文化旅游交流,推动“广州声音”向世界传播。
(十)坚持底线思维,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有序发展。
时刻崩紧安全这根绳,把各项工作做得细而又细、实而又实。一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坚持守土有责,加强舆情研判处置,在剧本审核、作品审查、活动审批、市场监管、遗产申报等各个环节,严把政治方向关、价值导向关、审美取向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持续开展扫黑除恶、扫黄打非、禁毒等工作,实施巡查暗访、双随机抽查等行动,确保文化旅游领域安全纯洁。二是科学有序抓好疫情防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举措,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准确理解各级各类防控要求,不搞“层层加码”和“一刀切”。以重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为重点,压实防控主体责任,继续采取限量、预约、错峰等措施,确保不出任何问题。三是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健全查隐患、防风险、保安全责任体系,对行业危险源、风险点实施分级分类管控,突出旅游交通、建筑施工、大型游乐设施等重点领域,抓好“七一”“国庆”等重要敏感时段的安全生产,防范高层公共文化旅游场馆坠亡事故,加强文物安全管理,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提高保密意识,形成全员抓保密的良好局面。四是持续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黑名单管理制度。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规范执法办案程序,落实执法队伍统一着装、统一标志、持证上岗。推进平安文化市场创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市场监管协作,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的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